THEY CO-CURATE, WE CO-DESIGN "DETOUR 2022: DESIGN AS ONE"

設計共同,聽起來是一個宏大理想的展覽主題,香港最大型的年度設計節deTour的策展單位告訴大家,設計共同其實是邀請大眾參與和體驗設計,當我們明白設計本身就是一件日常生活,隨手可觸的東西,要參與DESIGN AS ONE,實踐起來並不深奧,人人可學。在展覽開幕一個月前,我們與首次合作策劃展覽的MILK DESIGN創辦人利志榮先生、專注於永續設計的KAY CHAN和擅長實驗性創作的二人組STICKYLINE,講一個關於他們共同策劃、我們共同設計的deTour 2022。

 

(FROM LEFT TO RIGHT)

LEE CHI WING, KAY CHAN WAN KI

 

ROUNDTABLE WITH LEE CHI WING, KAY CHAN WAN KI, STICKYLINE, CURATORIAL TEAM OF DETOUR 2022

X:《MILK X》 W : LEE CHI WING K : KAY CHAN WAN KI S : STICKYLINE

X    :    deTour 2022今年將會是一個參與式展覽。為甚麼「設計帶來更多層面的討論和參與」是如此重要?

W    :    今次展覽有三個元素。首先藝術的角色是負責不斷問問題,發掘可能性,探索新領域,不看重答案,強調思考過程;設計則著重答案;而體驗式設計是經過體驗而找出答案,讓觀眾體驗設計的過程。

 

S    :    三個元素的關係是密不可分,設計是需要開放性,有公眾參與,所謂USER ORIENTED,不能夠純粹表達。

 

K    :    我們希望設計的光譜可以更闊,色容性更強。我認為藝術的角色亦是探索新意義,而透過藝術和設計,大眾對相關的對象和議題能夠尋找新意義和方向。

 

X    :    為甚麼香港在這個時候需要一個參與式展覽?

S    :    deTour 2022將會成為大眾的平台,有別於以往的單向定題,今次設計師化身成連結不同群體的敘事者,而大眾則成為推動設計前進的參與者。我們嘗試拉近設計和參與者的距離,你同我,都可以成為活動內容的一部份,或經歷一次趣味滿載的體驗。畢竟大家已悶足三年。

 

W    :    疫情期間大家STAY HOME,的確悶在家中一段很長的時間,能夠有一個FESTIVAL去CELEBRATE DESIGN,與大家分享自己想法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X    :    過往三位都與PMQ合作過,今趟首次以策劃人身份走在一起,最大挑戰是甚麼呢?

W    :    時間是最大挑戰。策展的時間很短,內容卻如此豐富,涉及的層面很闊,議題很廣,構成一個複雜的平台。

 

S    :    四個人一個團隊,老實說,我認為大家都很貪心和頗有野心,所以過程中亦需要學習取捨和溝通,參展設計中有些探索語言,探索空間,探索政策,將展覽作品歸類和設計更好的呈現都花上不少心思。作為策劃人,我們要快速去瞭解背景,並要站在他們角度看事情,從而再一同研究展品,別忘記今次有接近二十個單位,真不容易。

 

K    :    雖然我們三個都是PRODUCT DESIGN出身,鑽研的領域和議題截然不同,在共議上有三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又奇妙地產生共鳴。這完美體現了設計共同,聲音不同不緊要,因為通過溝通和分享就可以得出答案,這個經驗非常寶貴。

 

S    :    這的確是設計共同的縮影。策展前我們互相認識,不過未真正合作過,不瞞你說,起初有些擔心,未知最終是如何呈現,或會偏向哪種風格。其實如果沒有任何一方,都不能成事。即使一開始沒有一個實在的方向和分工,只知道朝著目標,邊做邊想邊定方向,不停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在分歧差異間溝通,尋求出路,正正就是設計共同的精神。

 

 

W    :    你們認為我與你們之間有GENERATION GAP嗎?

 

S    :    別說這些,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其實我也不年輕…

 

W    :    反而我認為更有幫助,正因為大家來自不同年代背景,自然擦出更多火花。

 

K    :    注定我們三個專注不同範疇的設計師走在一起,就已經體現共同這個概念。

 

X    :    你們是如何碰撞交流,達成DESIGN AS ONE的共識?

S    :    可能你都略略看出我們三個的風格很不一樣。尤記得頭三次開會,我們走去行山,躺在西九的草地,一小時談工作內容,四小時吹水,互相瞭解,深入探討每個人對DESIGN的取向和看法。好像KAY曾建議我們分享喜歡的書籍,STICKLINE當然保持一貫作風,我們是不閱讀書本的,但很喜歡兩位的分享。

 

K    :    我確實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為設計今次的主題踏出第一步,例如利用不同的物件或媒介包括歌或書,分享個人喜好和看法。而最後如何共識DESIGN AS ONE,不如交給WING來闡述。

 

W    :    一開始我們已想用一種前衛一點又容易理解的設計方法來貫穿整個展覽。我們也參考了以前的deTour,過往是由策展人,個人主義主導,所以今年嘗試多方面合作,多方面參與。

 

S    :    過程就像上了一個密集的設計課程,去EXPLORE各式主題。當凝聚了氣氛,大家大概開始感覺到是什麼一回事,集腋成裘。很難界定IDEA是屬於某一個人的,或者是誰先提出,而是有人想到A,大家意見交流,變成B,變成C,再慢慢走向今日的方向,DESIGN AS ONE。

 

W    :    我們並不想要觀眾參加設計,觀眾只需要「討論設計」,「參與設計」,自然就產生正面的效果。

 

K    :    有見及此,好多人都覺得設計是一種遙不可及,存於一種很冷冰冰的狀態,我們不希望誤解加深。其實設計是生活中隨手可得,常可觸碰,不是高深莫測的。好像茶餐廳的餐牌菜單,充滿設計元素,足以引起深層討論,融入生活,思考生活。

 

 

 

STICKYLINE (SOILWORM LAI & MIC LEONG)

 

X    :    今次國際單位是DOMESTIC DATA STREAMERS,一同探討時間。我相信時間是一個充滿趣味性、刺激思考和擁有不同面向的題目。

K    :    YES!這個設計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探討如何使用時間,第二部份思考主宰美好回憶的時間有什麼好和不好的地方,而好的地方又存在什麼元素,種種問題都開放給大眾思考和參與。我個人好喜歡這個議題,早前看NETFLIX一部關於波蘭雕塑家的紀錄片(STRUGGLE: THE LIFE AND LOST ART OF SZUKALSKI, 2018),雕塑家STANISLAV SZUKALSKI的一句「TIME IS DECISION」讓人意會時間是作選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考慮要素。這個是一個UNIVERSAL TOPIC,一同探討。

 

W    :    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並提出不少假設性問題,例如假設一天有二十五小時,你會如何運用多出來的時間,目的是思考如何運用時間。

 

X    :    假設一天多出不只一小時,你們擁有第二個人生,不做設計師,你們會當上什麼職業?

K    :    很難想像…… 我會做工藝或者創作。

 

S    :    建築師(SOILWORM),雕刻家(MIC)。

 

W    :    想做一個哲學家,好像好青年荼毒室的鹽叔一樣。

 

X    :    除了國際單位,FEATURE EXHIBITION亦非常精彩。

K    :    正如剛剛提及,我希望大家能認識設計的多面向,所以嘗試把設計光譜拉得愈遠愈好,在資源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挑選了四個CURATORS’ CHOICE。我特別留意經常被無視的議題或者對象,例如是食物和聲音,那些日常生活中常出現卻被忽略的東西都被會呈現在deTour 2022。

 

X    :    ADELAIDE 的食物設計其實印象深刻。

S    :    幾年前認識ADELAIDE,已知道她很有想法,後來她的發展就非常厲害了。KAY不時強調擴闊議題的重要,因為設計不但可以解決問題,也能夠探索可能性。如果把食物或者FOOD EDUCATION加上設計,也非常貼題。我提名她的時候,才發覺原來大家都認識她。很多香港人覺得設計是一個專業,但不代表是一種碰不到的東西,可能大家慣用傳統的分類方法,有GRAPHIC DESIGN、有INTERIOR DESIGN、有PRODUCT DESIGN、有FASHION DESIGN,林林總總,跨界別的出現就打破了一切框架,FOOD DESIGN就是很好的例子。從ADELAIDE的作品中,在工業化及經濟社會背景下紀錄牧牛一生,以及宰後被製作成食物及加工品過程,而牧牛這一生走過來的生命當中亦出現由人類設計的工具。不論是所用到的實用工具,還是ADELAIDE展示作品提出問題的方式,都是充滿着設計,值得探討。而今次deTour 2022,我們希望入場參與者明白到牧牛怎樣走過一生之餘,也會透過從收集大家的行為的數據而製作出不同產品。

 

X    :    非常讓人期待。也想聽你們分享與鄰里關係研究所 (NIL) 的合作契機。

K    :    deTour是PMQ每年最大型的設計展,PMQ成為中上環其中一個最大型的創意搖籃,激發我們思考這個展覽與中上環鄰里的關係,於是邀請旨在研究共融性的倫理身份和社區的NIL參與其中,發掘並談討這個議題。在前期時候NIL會於中上環一帶以POP-UP形式接觸大眾,製造PUBLIC ENGAGEMENT,做問卷調查,了解大家對這個社區的觀感和看法。從調查結果得出性格分類,在數百人的數據挑選當中一百份數據,呈現於2022年的deTour,探索數據的定義,並加入人性化,把DATA轉換成裝置藝術。參與者主動發掘性格背後的故事,它們都蘊藏動人的細節。

 

X    :    所以這與單純DATA COLLECTION有很大區別。

S    :    可是不少人會這樣混淆。其實數據不只是數字,背後是活生生、每個人的故事,你和我,的紀錄。設計是以人為本,以人的角度去看這些數據,發掘可能性,亦有INVOLVE公眾參與。

 

K    :    同時都可以呼應訪問的第一個問題。剛才提及為何藝術設計的參與式展覽這麼重要,讓DATA推演出更多可能性,提出問題,思考DATA對自己有什麼意義。又好比今次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傳意設計研究中心 (HKDI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DESIGN) 合作,設計題目為「買定唔買?物靠包裝!」,利用消費過程帶出CARBON FOOTPRINT,尋找這些數據對自己的意義,與單純DATA COLLECTION形成很大區別。

 

W    :    現在的設計變得很複雜,亦沒有所謂一件產品可以解決全部問題,很多時候,要結合人的行為,在提問的過程,讓觀眾變成參與者。

 

S    :    當設計師了解到冷冰冰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和故事,利用DESIGN THINKING的方法去改善生活。其實,在設計領域當中,DATA並不是一個新的題目,只不過現時太易獲得工具,成為流行項目。學院的第一份功課往往都是關於USER DESIGN / USER EXPERIENCE,學習研究使用者的行為。大家來到deTour,記得放輕鬆,共同參與,有可能影響未來。

 

X    :    我個人非常期待VANISSA LAW的LANGUAGE DISAPPERAING,我好奇會如何呈現。

S    :    (眾人笑嘻嘻) 這個嘛,與另外三位有點不同。通常我們先想好議題或者範圍,然後找相應的設計師。而這個嘛,我們當初單純認為一個設計FESTIVAL怎麼可以沒有聲音呢?回顧以往展覽,聲音經常被人忽視,僅被配為背景音樂。VANISSA一句「聲音能使展覽參與者的體驗更加完整。」讓我腦洞大開,於是邀請這位聲音設計師參與。經過多番商討,選擇用語言系統作為研究和思考對象,最後展出設計亦加入聲音的元素。

 

 

X    :    SELECTED ENTRIES都不乏鎂光燈。

S    :    其實當初都有點挑戰,害怕題目定得太深……意想不到的是,從中我們發掘了從未想過和有趣的議題,包括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與清潔工的關係、關於GENDER的題目等等。今次展覽一共四個FEATURE EXHIBITIONS、西班牙的朋友為我們帶來有關時間的設計,十幾位SELECTED ENTRIES,設計共同,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任何一部份,或者偏向任何一方,都會變得可惜。還有,正如剛剛KAY提過,想打破那些既有概念,譬如食物一定要擺食物展和科學館,聲音一定要到表演場所。所以,今年的deTour,或者我們是貪心,想必都會幾燦爛。

 

W    :    今年的參展,也是從自身出發,包括語言和時間,再延伸到其他個體,如GENDER,再去到如何建造環境。 

 

K    :    而不論我們邀請的還是公開招募的,他們對各自領域都有非常深刻的瞭解,設計都具備份量和深度。另外,同一議題以不同出發點切入,激發各種聲音想法,這似乎亦呼應設計共同的主題。

 

S    :    講到想法,很多時候,一般人認為創作人有一個特定的看法,一個結論,然後分享給觀眾。參與式設計正正鼓勵設計師以提問方式,與大眾互動,發掘可能性,大眾的回饋甚至能夠讓研究者獲得新想法,實在讓人期待。

 

W    :    這是近年流行概念「共學」,設計師帶領公眾思考,而公眾是回應設計師的問題。

 

K    :    CO-LEARNING,不僅從設計師單方面分享知識,更在公眾的回應中學習,平等交流。

 

X    :    作為設計師與大眾共學,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

W    :    要拿捏何時去主導,設計師是負責提供思考的ROADMAP,有時候大眾的行為會主導設計,不過整理這些資料還得依靠設計師。

 

K    :    其實這不是什麼新的議題,設計過程一向都要進行研究,STUDY USER是設計思維舉足輕重的第一步。我相信擔起DEISGN THINKING的提倡工作,或者能夠修補社會的斷層和分歧。

 

S    :    在資訊未如現時流通的時代,產品設計往往為一個特定的人群而誕生。現今資訊發達,每個人參與度很高,分工尤其仔細,舊時的設計概念真的可行嗎?

 

X    :    這也是deTour 2022 想表達的訊息。

W    :    設計不應該以設計師的想法去設計,應該要包含不同人的思維。設計應該以人為本,備有共學的精神。

 

X    :    你們最期待的deTour畫面?

W    :    很多人參與。

 

S : 人山人海吧,別忘記線上線下也可以參與,特別設有ONLINE VIRTUAL FESTIVAL,讓未能親身出席的人士都可以上網參觀整個deTour展覽。除展出設計,還有工作坊、DIALOGUE、電影分享,希望大家有好的體驗,發現DESIGN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

 

K : 我期待的畫面是大家樂意分享這次展覽的正面體驗給身邊的人。

 

訪問策展單位的當日,正午的陽光全面照進這座舊宿舍建築物,展覽裝置還未進場,訪談發生位於PMQ B座五樓的飲食意念圖書館TASTE LIBRARY。正如KAY所說,四位CURATORS同樣是產品設計出身,研究的領域和對象卻又截然不同,好在他們於策劃過程積極探索發掘,STICKYLINE的MIC LEONG與SOILWORM LAI表示密集式溝通和「上課」促使今次合作的順利。deTour 2022一如往年設展於PMQ,為期十七天,一共有四個CURATORS’ CHOICE,與來自西班牙的DOMESTIC DATA STREAMERS合作一系列以時間為主軸的設計、接近二十個公開招募的作品,還有一連串DESIGN DIALOGUES、工作坊和電影分享,而且每個作品涉獵由自身個體到特定團體到整個社會環境到保育地球的議題,可見策展團隊的野心和包容力。要解釋眾多複雜豐富的議題和看似抽象的設計概念,利志榮先生總能夠一錘定音,或者幽一個默,笑聲此起彼落,大家又頻頻點頭。四位你一句我一句直抒己見,在多重觀點交會下,為編輯的問題添上新定義,為整個訪問帶來新方向。坐在對面的我卻從未覺得自己是局外人,好似上了一堂關於設計的課。大家在互相的問答,集體共享,交流觀點當中產製知識,不像是體現了參與式設計的精神嗎?

 

 

 

 

PMQ元創方

日期:2022年11月25日 至 2022年12月4日

時間:11:00-20:00

地點:PMQ元創方

https://www.detour.hk/

https://www.instagram.com/detourhk/

 

text > cherry wong photography > kin 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