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CLASSICS: FADING LIGHTS

說起香港夜景,一個個紅綠藍霓虹燈的影像會在腦海浮現。霓虹燈給我的感覺很複雜,它像是代表一種商業化的存在,卻又為一座城市帶來一點浪漫的氣息,例如是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中二二三在夜色中奔跑的景象,慢鏡下的霓虹燈像一幅鮮明的水彩畫,有種迷幻的感覺。

這些美麗的霓虹燈,不但是城市景觀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不同特色店鋪的標記,並蘊含許多行業的傳統工藝、知識。大館於今年六月三十日至九月三日精心策劃了名為「霓續」的展覽,介紹霓虹燈背後的技藝之餘,也展示了二十五個霓虹燈招牌,包括被拆卸的經典招牌。這需要感謝霓虹交匯團隊的致力保育,才能讓被拆卸的招牌不致被折斷廢棄。

平日在街道上看到的招牌都是懸掛在門口之上,今次大家可以近距離欣賞霓虹燈牌,更能感受它們的壯觀和欣賞到它們的細節,十分難得。展覽橫跨了大館內兩個不同空間,01座複式展室展覽首先介紹製作霓虹燈牌所需的技能、工具,以及擁有多年經驗的霓虹巧匠們。

一個燈牌背後,需要書法家、屈管師傅、鐵器師傅、招牌油漆師傅和安裝師傅的完美配合,才能在鬧市之中綻放光芒。其中鐵器師傅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他們負責造支撐著光管字的鐵箱和字底,讓這些光管可以承受到風吹雨打。然而,全港的獨立鐵器師傅原來只剩兩位,讓人感受到霓虹燈牌行業青黃不接的無奈。今次大館除了介紹書法家馮兆華、屈管師傅黃健華、鐵器師傅吳柏林、招牌油漆師傅游志光和招牌安裝師傅褚洪良,還特意拍攝他們工作的過程在展覽中播放,讓展覽內容更加深入、豐富。

我很喜歡當中展出的南華光管公司手稿,可以看到字體、用色、空間間隔都需要用心計劃,是一門精細的學問。

在感受完霓虹燈牌的魅力後,我們突然來到一個被劈開了的「祥和大押」招牌前面,像是活生生地告訴你,這個城市已經容不下這種傳統工藝了,是一種難過的覺悟。導賞員告訴我們,如果不是霓虹交匯的團隊及時取走,這塊招牌會比現在看到的模樣更加殘缺不全。

進入01座複式展室時,終於看到我們熟悉的招牌,包括足足六米高的「大同老餅家」、會轉換顏色的「東方表行」、電影《燈火闌珊》中出現的「妙麗」燈牌等,也有由八十後霓虹燈師傅JIVE LAU的作品。大館細心地寫下每個燈牌的細節位,例如「南昌押」的特色是蝠鼠吊金錢和雙喜商標,皆是帶來財運的象徵。無論是字體還是設計,其實都富有民間文化特色。

最後一站的洗衣場石階可以看到不同的舊招牌,場地特意加入了舊灣仔、尖沙咀和銅鑼灣等地方的街景圖片,讓人重返八九十年代的舊香港。不知道可否算是幸運,我們當日看到剛被拆卸不久的「太平館餐廳」燈牌出現在大館。展覽中的眾多燈牌雖然壯觀,但它們以後不能在原本的位置發光發亮,想起來仍是令人傷感的。容不下霓虹燈牌的這個繁榮之都,還是不是我們喜愛的那個香港呢?


 

text > ning sang  photography > chan kin 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