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 GOT IT, HERE IS《THE FACE》

做人懂思源,這是個我很小便懂的道理。大約七年多前,未正式成為這裏記者的我為《MILK X》做過一個關於倫敦創意單位的專題,當中與一個單位的對談中問到他為何會立志成為ART DIRECTOR,他說在他十三、四歲時因為讀過《THE FACE》,心裏便萌生成這念頭。問到他希望變成怎樣的人,他說,希望某天在某處亦會有個年輕男生看到他的作品而被啟發。一九八零年, NICK LOGAN離開工作多年的《NEW MUSICAL EXPRESS》、帶著兩萬多元積蓄去創立《THE FACE》。當年的他得不到公司支持,市面上亦沒有如他所說、為對音樂和音樂以外文化有興趣的年輕人的雜誌。LOGAN創立《THE FACE》時沒打算要成為甚麼,但最後《THE FACE》變成一本改變世界的雜誌。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來說,不認識《THE FACE》、不知左上角那正方形是甚麼不出奇,只要知道它是第一本集音樂、時裝、文化到平權、疾病、政治於一身的刊物,又或是知道這年頭最有影響力的創意單位無不曾與《THE FACE》合作或是被它影響就好。因為時隔十五年,《THE FACE》將於今年九月重刊,而網站亦經已開通。但在看新事物之前,也容許我將這專題當作一個小小的回顧。不去考究是時勢還是LOGAN本來就是英雄,就當作我將改變我最多的雜誌和你分享,暫且不理新的《THE FACE》是不是如它所說,STILL GOT IT,讓我表現一點記者的修養,將真正有意思有歷史的東西保存和延續下去也很不錯。

如若對本專題有興趣的話,不妨購買《MILK X》五月號或密切留意milkx.com了解更多。

 

text > nieki chan photography > milk x team book graphics courtesy of > paul gorman special thanks > paul gorman, alex o’brien, iain r. we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