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STUDIES: HONG KONG SUBCULTURE VOL.3

黃源順 (PETER WONG),前《號外》出版人兼總編輯。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曾投稿到CHRIS TONG創辦的《年青人週報》,一九八八年八月加入《號外》,工作了兩個月後,便經歷《號外》的全面改版:雜誌以生活品味 (LIFESTYLE) 為內容特色,從衣食住行四方面表達這個主題。當時PETER WONG便負責「衣」這個範疇的男裝部分,一九八八年十月《號外》全面改版後的第一期封面主角便是八十年代名模周天娜 (TINA CHOW)。「我最喜歡八十年代,因為那個時期的時裝百花齊放,每個潮流的影響力都很平均,沒有壓倒性或一面倒的趨勢,可以說是一個豐富多彩又有趣的流行年代。」

 

STYLE ON THE STREET



 

 


 

FOUNDER OF 《MAGAZINE P》
X    :《MILK X》 P:PETER WONG
 

X    :    那麼你的“STREET ITEMS”是甚麼?可以是物件,也可以是一種態度,因為我認為「街頭」象徵自己,象徵個性,象徵那個人從心而發的想法。以前的人為何比現在的人穿衣有個性得多?我想某程度上是因為經濟環境轉好,大家購買新品便可,用不著誰修或修補舊物,那些穿舊了的球鞋,T-SHIRT領口被洗得變了形,還有重覆穿著過的摺痕和刮花痕跡等,都是與別不同的,你可能覺得這個想法有點奇怪,但是這些細節不就是「街頭」強調的個性嗎?
P    :    「街頭」講求一個人的風格,最厲害的人是應該懂得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將自己打扮成獨一無二的風格,外國的例子比較多,尤其在貧富懸殊的國家,如美國和歐洲等地,那些人依照自己的限制,用心找衣服和配飾,穿起來自信十足才覺有型。其實在“STREET ITEMS”裡,應包含二手物品 (SECOND-HAND OR VINTAGE) 和混搭 (MIX & MATCH),這是一種精神,我們不一定全身都是新衣新鞋,有時候剪短長袖恤衫的袖子或修復過的痕跡更有個性,因此,直到現在,我還是喜歡用可以修理的東西,如記事本、書寫工具和手錶等機器生活用品,說白了,我就是一個喜歡“ANALOG”和實體的人。
 

X    :    九十年代你做了很多有關年輕人潮流的專書或特刊,例如是《牛仔褲百科全書特刊》,並以《號外》這個招牌敎導讀者如何挑選好的衣服和打扮,當中有甚麼深刻的故事?
P    :    偉仔 (程少偉,前《號外》創作總監及出版人) 在一九八六年加入《號外》,而我則在一九八八年八月加入《號外》,在那裏工作兩個月後,便遇上《號外》全面改版,十月號改版後的封面主角便是TINA CHOW (周天娜,八十年代名模)。那次改版最大的變動是將內容集中以生活 (LIFESTYLE) 為根本,並涉獵衣、食、住、行四方面。我負責「衣」這個範疇的男裝部分,並開始以文化的角度研究男裝服飾元素,好像從歷史和背景等方面分析每個細節,當時因為電腦未普及,我和女裝部同事經常四出搜集參考書和採訪,尤以英文資料為準。就是這樣,二百多頁的《牛仔褲百科全書特刊》便誕生了。這本「百科全書」集合了歷史、由牛仔褲引申出來的店舖經營理念和一切有關這個流行單品的故事,例如我們訪問了GREEN PEACE (I.T前身)、A.P.C.以及厲害的牛仔褲品牌等,當然還有很多FASHION STYLING (時裝大片),記得當時LEVI’S® 501牛仔褲大受歡迎,加上自己也很喜歡這款牛仔褲,曾瘋狂購入,因此我們用了不少篇幅來報道這個經典的設計,從每個細節出發,敎讀者如何挑選最合適自己的牛仔褲。這本《牛仔褲百科全書特刊》出版後,讀者的反應很熱烈,甚至有人來信詢問我們有關內容,但我卻沒有回覆,老實說在整個香港雜誌界裡,應該是WINIFRED (黎堅惠) 擁有最多的讀者來信,原因是她每次都會逐一回覆讀者的信件,如是者,來信便愈來愈多。
 

X    :    那麼個人而言,你會選擇哪一條牛仔褲呢?
P    :    我會穿A.P.C.的牛仔褲,原因是未經洗水的設計最基本 (BASIC),你一邊穿,褲子一邊在變化,這樣才有意思。
 

X    :    你與程少偉先生在《號外》的時候很有默契,做了不少DESIGNER LABEL (高級時裝品牌)的專題,你覺得哪個品牌與九十年代香港街頭文化和潮流的關係最密切?
P    :    COMME des GARÇONS最厲害,從八十年代到現在為止,這個品牌一直堅持以美學和概念性的創作方式記錄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和意識形態,影響力橫跨了幾個世代都沒有退減。


對此專題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翻閱《MILK X》9月號了解更多有關於「街頭」的故事。



text>ester   photography > fong siu p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