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STUDIES: PLEASE DON’T TAKE DESIGN FOR GRANTED

記得初初選科,我二話不說的追隨了興趣,從美國跑到英國,修讀時裝設計。或許初初步入社會的時候,都會問自己有關於「前途」的問題,打後在倫敦工作幾年,回到香港就沒有再接觸過設計這門東西。加入紙媒,擴充了我的生活,也讓我接觸到許多新的人與事,然而今次被邀請來到VIA.工作室與創辦人FRANK聊聊天,亦可說是一個特別的體驗。我對建築沒有太多的認知,但與FRANK的對話間我初次理解到這門專業背後所需要的周密和心思,是我非常欣賞的,更重要的是那份對設計的熱誠與執著。遇上過許多設計師、品牌創辦人,他們對工作的熱誠總是特別具感染力,先不論述品味或創意等主觀條件,我想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不需要過多的技能,反而是去學習如何獲得好的技能,繼而把模糊的輪廓與概念清晰化、實踐。I’M NO EXPERT,只想把這些有趣的體驗與大家分享。

細節總是特別容易惹人讚嘆,就如FRANK所述的「CRAFT」。「當你走進我們所設計的空間,便會馬上反應到背後所需要的思考和手工。CRAFT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許多時候旁人並不會體會到設計團隊曾付出過的努力,他們TAKE IT FOR GRANTED,而我認為這些心思或功夫是必需讓人知道的。」

 



TALK TO FRANK LEUNG
FOUNDER OF VIA.

X:MILK X    F:FRANK LEUNG

X: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F:我出世於香港,後來移居到美國讀書,在UNIVERSITY OF TEXAS修讀建築,其實很早之前便經已回到香港,大概九幾年的時候吧。打後我在本地幾間建築師樓工作,亦參與過大大小小的項目,例如數碼港。2001年我開始在新鴻基地產工作,主要負責設計管理。隨著發展商的工程愈來愈複雜,單是管時間管錢經已不足夠,更需要人專科兼顧設計上的各項問題,當時他們邀請我負責的項目便是今日的ICC。495米高的樓宇、面積龐大的商場、W HOTEL、RITZ CARLTON、250萬呎寫字樓,可想像這是個非常複雜的計劃。本抱著一個學習的心態加入這公司,想去感受下REAL ESTATE的工作模式,他們如何去MAKE DESIGN DECISION。繼後8年間接觸過各個項目裡不同設計師的工作範疇,建築師、室內設計師、LIGHTING DESIGNER、園景設計師、平面設計師、SIGNAGE DESIGNER等等,除了了解到設計人如何合力完成工作,亦看到當中林林總總的問題,比喻角色間存在的灰色地帶,甚至會出現你做還是我做甚至無人做的情況,直到後來我認為香港需要有更多空間給予設計師兼顧所有範疇的機會,於是我開設了VIA.。

「VIA」即是PATH/道路的意思,VIA ARCHITECTURE是希望打造一個渠道去解決設計問題,從建築外牆上、PRODUCTS、GRAPHICS、INTERIER、SIGNAGE,整個PROJECT我們都會裡裡外外的去完成,這就是我SET UP這個工作室的目標。

 

X:這次你為ArtisTree設計的入口相當引人入勝,可以為我們介紹一下固中的靈感和故事嗎?
F:本身我們與太古集團有一定的合作,舊有的ArtisTree用途以展覽為主,他們希望新的ArtisTree可以容納更多類型的表演,所以舞台上的用途遠多於一個展覽場地。我們統稱傳統的THEATRE為「BLACK BOX」,有點似一個地庫、密封而神秘的空間,比起「BLACK BOX」我們更希望打造一個「OPEN BOX」,一個可以容納社區並與社群互動的藝術空間,這是我們開首的概念。其次PREFORMANCE講求很多MOVEMENT,說到尾建築都是一些固定的東西,如何去把動感注入其中是我們第二個重點考慮因素。



我們圍繞著這兩大特點設計了門口位置。門口大閘用上了RIPPLE EFFECT,想去做出漣漪微漾、拍手時聲音TRAVEL IN AIR的感覺。ArtisTree座立於太古坊,我們想透過設計打造一個大家都記得的「訊號」,即使沒有表演發生,閉門時它依然是個相當漂亮的雕塑。RIPPLE GATE牆上每一條RIBBON的曲線都有些少不一樣,締造出很柔和,似是FABRIC的感覺,亦讓BRIDGE SPACE給人一種帶領你進場的感覺。


另一個焦點便要數FEATURE WALL,這個雕塑主要由一千個鋁合金盒打造而成,這固然亦代表著我們「OPEN BOX」的概念。牆身的特別之處是鋁盒似是凌空的視覺效果,我們考究了許多方法如何裝嵌而可使它們之間不會互相連著。盒與盒之間都有一定的空隙,而每一個盒與上下或旁邊的亦有5度的轉變,才可打造出這個漸變的視覺效果,而這個觀感又會隨著你步行而改變,「DANCING OPEN BOX」是我們為THEATRE設計的「皮膚」去包著整個舞台。或者沒有許多人知道,這幅牆中間亦有一度閘,方便大型展覽出入,開幕時的舞獅表演亦有用這扇門進出。

我希望上述所講的RIPPLE GATE以及FEATURE WALL可以帶給入場者一個特別的體驗。
 


X:從照片可見ArtisTree用上大量的鋁和木材作主要材料,是想去打造某種特定的感覺嗎?
F:這木材的裡面其實是鋁製的,平日經過太古坊都會見到很多銀色的鋁柱,我們希望透過木材為小區帶來更多溫度,亦想造出一個很WELCOMING的ARRIVAL。而FEATURE WALL用鋁的首要原因是因為它夠輕,能夠打造空心盒並把燈藏進去,達至我們想要的動感。
 



 

X:在發布ArtisTree的時候,你提及這是以OPEN BOX概念打造的表演空間,這與傳統密封式的場地最大的分別是什麼?
F:對香港來說這個表演場地應該略為特別的,表演空間沒有固定的舞台,觀眾與表演者的關係都單靠表演者的想法,可於兩邊設座,可以THEATRE IN AROUND(四邊),又或傳統的END STAGE(把座位設於舞台前方)等等,這樣的舞台設計讓觀眾與表演者有更近距離的接觸。太古地產希望把ArtisTree打造成為一個「THE MOST PREFORMER FRIENDLY」的埸地,平日我們作為觀眾的角色或者未必會知道,藝團為了一個表演,要裝置大大小小的燈、音響,各種配套才可以完成SET UP,但ArtisTree場內已有的基本設備都是非常高端的,亦有相當高規格的靜音效果,ACOUSTIC TREATMENT也達至國際水平,演員/舞蹈者可能只需帶備服裝就可以完成一個很DECENT的表演。它齊全的配套亦讓表演的FLEXIBILITY達到最高。

 

X:據我所知ArtisTree約佔地7000呎,在考慮到不同表演對場地的要求,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會否遇到很多限制? 最大的難處是什麼?
F:剛才亦提到「動感」是我們設計FEATURE WALL的重大考慮,不同的曲率能夠得出不同視角效果,完成品所見的每一條CURVE都是特別計算得出的,有點似地圖上的等高線。裝嵌時的每一個鋁盒都必需以數字記認,亦有提及過它們之間都存在角度上的差異,向哪個方向轉5度又是另一個考慮要素,它們其實是隨著一個DIAGONAL排列,在真實模型和電腦上都做過許多嘗試,才得出最後的定位。在設計時經已是一大過程,但到後期裝嵌工序亦是非常困難的,要指示數十個工人那一個盒要用怎樣的角度去安裝都需要許多溝通,我們私下仍覺得有幾個鋁盒的安放位置仍未夠完美(他笑),不過不細心去看是不會發現的。這個項目確是需要許多心思和合作才能完成的。

 

ArtisTree by via. from via architecture limited on Vimeo.

此外,去MAXIMISE舞台的FLEXIBILITY以及各種可能性亦是相當具挑戰性的。


X:留意到你的作品都偏愛用大量的幾何圖案,你會如何形容自己的個人風格?
F:「CRAFT」、「SLIGHT IMPERFECTION」、「NATURE」。



POINT WINE CELLARS

X:參與過而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個項目? 
F:8年來做過許多項目,比喻示範單位,但ArtisTree對我們來說確是有個很特別的地位,如我所說他是一個很ARTISTIC和EXPRESSIVE的項目,我們早前為POINT WINE CELLARS和VANIMAL餐廳打造的空間亦有給予我們一定的自由去創作,也算十分難忘。

 

X:可以分享一下最近在忙的事情嗎?
​F:接下來的一兩年我們會陸續完成幾個CLUB HOUSE,包括恆基最近正在出售的翰林峰NOVUM WEST(香港大學區)的會所,很高興地產商支持我們不去用「BLING BLING」的手法去設計,反以一些古舊的ACADEMIC INSTITUTION為靈感,創出一個十分幾何很具雕塑性的天花。我們亦十分期望未來再有另一個ART FOCUS的PROJECT。

 

 

 

 

text>fabrizia     photography>kit chu, courtesy of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