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ET, SOUND, STYLE》VOL.4

「街頭」是紀實,或有點似傳媒,接近身邊的事,觀察理解,或加一點想法再加以表達;時裝、文化、電影、音樂,接近生活的紀實,都可以是街頭的一種。


《KIDS》

《KIDS》 於1995年推出,是一部以青年文化為主題的經典電影。故事以數個無所事事的紐約青年為主角,當中TELLY以獵取處女為樂,認為這便等同安全性行為,最後少女JENNY發現事後驗有愛滋病陽性反應,四出尋找TELLY。


LARRY CLARK

LARRY CLARK,這名字或許對不少人都帶點陌生,他卻是一位重量級攝影師、導演、編劇,其執導的電影包括《KIDS》、《ANOTHER DAY IN PARADISE》、《KEN PARK》等,知名作品數量絕不在話下,主要以青年文化為題材,滑板、暴力、吸毒。近年,奢品品牌不斷把街頭元素注入其中,當中DIOR去年找來LARRY CLARK,以社會邊緣少年為靈感,合作拍攝廣告,為DIOR加插LARRY CLARK的街頭審美風。STÜSSY去年同樣找來LARRY CLARK合作,把他攝於1993年的經典作,LEONARDO DiCAPRIO與KATE MOSS,以紐約市街景為背景的一幅4”X6”相片,印於白TEE上。此相片曾一度在「TOKYO 100」展覽中展出,相當有紀念價值


《STUDIO VOICE》

STUDIO,出產創意的地方;VOICE,聲音;這便是《STUDIO VOICE》的核方價值。這本日本刊物於1976年首次出版,結合藝術、文化、創意、音樂和生活等概念,更有「搖滾精神指標」,更會不時推出特刊,如「MY NAME IS BEAMS」、「VOICE/VISUAL QUESST」等等。曾於2009年停刊,再於2015年宣布復刊。


《THRASHER SKATEBOARD MAGAZINE》

近一兩年街頭最火熱的單品,總會算到THRASHER火焰LOGO在裡頭,卻沒有太多人知道它是滑板雜誌起家。《THRASHER SKATEBOARD MAGAZINE》創辦人之一可說是大有來頭,也就是在滑板界被譽為教父級的 FAUSTO VITELLO,他聯同KEVIN THATCHER創立了歷史上第一本專門針對滑板運動文化為主的月刊讀物。隨著《THRASHER SKATEBOARD MAGAZINE》的出現,成為當時不管是滑板愛好者或是剛接觸滑板的人都必看的雜誌,也因此被稱有「滑板聖經」的美名,深深影響往後30多年的滑板文化。

 

《POPEYE》

即使紙媒蕭條,如今《POPEYE》的每一期銷量還維持在10萬冊左右。1976年6月25日,《POPEYE》發行了創刊號,被定義成日本流行文化的革命性事件,它開創了一個新的男性綜合雜誌的時代,在日本的雜誌界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而《BRUTUS》以及《CASA BRUTUS》等雜誌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並非單純一本時尚雜誌,它談論的是生活。《POPEYE》在這四十一年間一直在演化,從創刊初期時的美式風格與內容,到後來開始關注日本自身。2012年,新任主編木下孝浩對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選題上亦更為多元化,成功從來不是偶然。

 

《E.T.》


史提芬史匹堡於1982年執導的電影《E.T.》中,都該記得那台KAWAHARA BMX「飛天單車」。而作為八十年代加洲背景的經典,戲中幾位主角搭著的便是日本BMX品牌桑原出品。當然要踏著桑原BMX不能讓你飛越整個森林,但便將BMX的有趣和魅力展示給世界各地,而即使桑原品牌已經成為往事,但絕對是BMX中不能不提的品牌。


 

《CLERKS》

很多人或不知道,除了由KEVIN PATRICK SMITH自編自導自演,他還在電影中客串了一小角,不斷徘徊於商店外。主要講述兩位便利店店員工作的鎖碎事,兩萬七千美元超低預算,卻成了90年代受人矚目的作品。
 

 

《THIS IS ENGLAND》

2006年產自英國,由SHANE MEADOW執導帶自傳性質的作品,80年代SKINHEAD、SUBCULTURE的寫照,榮獲當年英國獨立製片獎最佳影片、最具潛力新人獎以及倫敦影展傑出新人獎。


 

《FRUiTS》

《FRUiTS》,2004年正式推出,日本元老級時尚街拍雜誌 ,由青木正一親手所創,另有男裝版《TUNE》以及主要記錄外地服裝的先驅《STREET》。《FRUiTS》錄下原宿時尚的燦爛時刻,卻於2015年正式宣布休刊,以233期刊物作結。有人將原因歸咎於紙媒不景氣,青木正一在接受訪問時道出「現在已沒有太多值得拍攝的個性孩子了。」這大概是時尚界的悲哀。


《i-D》

大寫的字母「D」強調著雜誌對設計的執著與重視,小寫的字母「i」隱喻著它我行我素的個性,確實,《i-D》自1980年創刊,總是以特立獨行的姿態視人,不但受住了市場競爭的考驗,更成為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時尚雜誌之一。早期《i-D》明顯受到1970年代龐克運動的影響,並且繼承了《樂迷雜誌》的DIY精神。它以新聞紀實的手法,以倫敦街頭為畫布,記錄真實世界的精神風貌,從而形成了一種新鮮的街頭時尚。


BILL CUNNINGHAM

一件藍色外套,一架單車,紐約街頭,就是他的攝影世界。著名美國時尚攝影師BILL CUNNINGHAM於去年中風逝世,享年87歲。他以不斷拍攝紐約街頭時尚人像而聞名,有別於娛樂記者,他不單拍攝名人,也會捕捉曼哈頓街頭的風格潮流,甚至成為了紐約差不多半世紀的視覺紀錄。「I DON’T DECIDE ANYTHING. I LET THE STREET SPEAK TO ME, AND IN ORDER FOR THE STREET TO SPEAK TO YOU, YOU’VE GOT TO STAY OUT THERE AND SEE WHAT IT IS.」這大概也是很多街頭攝影師的哲學吧。


text>fabrizia   design and illustration>milk x design team ​